党代会巡礼 | 经济与管理学院:落实新时代党建要求 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学院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第一要务,强化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院内涵建设、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20年和2024年,学院党委被评为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和2023年,学院被评为年度考核优秀单位。 一、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党建铸魂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学院发展的“魂”。学院党委充分发挥政治功能,通过强化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师生政治理论学习和学院分党校学习,进一步提升师生政治素养、强化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通过学习教育,全院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学院党委持续深化和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赵正永严重违纪违法案以案促改专题教育,认真检视问题。巩固深化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组织开展巡视整改暨教育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入调查研究。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抓好党的纪律建设。通过学习教育,持续强化全体党员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对党忠诚。 二、强化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党建聚气 “打铁必须自身硬”。全力支持配合校党委对学院党委的巡察工作,并做好巡察整改工作。以主题教育和巡察整改为契机进一步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学院党委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班子成员在分管领域自觉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职责,互相提醒,强化监督,不断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近年来,学院在职称评聘、经费管理、人才引进、学生评优及奖助学金的评定、学生党员发展等方面未出现不廉洁行为。 强化决策的公正、公平和有效性。落实好上级党委决策部署和二级学院党委会会议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通过组织召开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安排部署、落实工作。对于学院“三重一大”和职称评审、评优评奖、津贴分配等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充分调研,征询师生诉求,按照程序开展工作,做到公开、公正,同时充分发挥工会在学院建设和发展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工作。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做好舆情应对和引导,积极开展师生思想动态调研,注重教材排查与管理工作,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和讲座、论坛与会议以及公众号的意识形态管理,守好政治安全底线。学院公众号获评校园优秀新媒体平台。 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开展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在党支部层面加深党建与业务的融合发展。近年来,获批校级党建课题立项4项,教工第二党支部获批省级样板支部,学生第四党支部的“‘365+N’学生党建引领学风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获批校党建工作品牌。组织57名优秀学生党员在2023级新生中开展“我的党员室友”党员教育实践活动。 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组织召开师德师风警示教育会,召开教师退休欢送座谈会。李玲教授荣获“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荣誉称号,学院被评为师德先进集体。 三、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党建培元 学院党委坚持系统思维,充分发挥谋全局、抓落实、保稳定的作用,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从规划年度目标、人才队伍建设、教学和科研工作、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等方面,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 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学院现有教师59人,其中专任教师47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5人,副教授1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2.5%;博士2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2.5%,在读博士5人;有硕士生导师9名,独立或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52名。管理队伍年龄、职级、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队伍呈现出年轻化、专业化。学院还利用寒暑假举办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班,储备数字经济专业师资,推动学院专业数字化发展。 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院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相继出台了10余项管理细则和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教学、科研、学科竞赛等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省校两级教学竞赛、教改项目立项、校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和省级课程建设数量实现学院历史性新高。在2023年学校教师竞赛中,学院教师10人次获奖;在第五届陕西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李玲教授荣获新文科教授组三等奖;在第六届陕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杨扬老师荣获文科组三等奖;校级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创新案例、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大赛特等奖一等奖获奖数量在学校名列前茅。在不断改革创新、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学院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获批陕西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姚波教授团队教学成果获得2023年度校级特等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打造核心专业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3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 科研工作取得可喜成绩。近年来,教师主持承担各级各类研究课题10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49项,厅局级科研项目立项38项(其中陕西省教育工委高校学生工作课题1项),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23年,包富华教授的研究成果获陕西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实现我院省级科研成果奖新突破。多个科研成果转化效益显著,多项调研报告被省级领导批示认可。 学术交流活动持续开展。学院先后承办了陕西省社科界第十五届(2021)学术年会分场暨“聚焦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学术论坛和全国数字经济学科专业建设研讨会暨联盟成立大会,扩大了办学影响力。同时邀请业界知名专家学者来学院举办学术讲座,资助教师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学院启动学术工作坊,多次召开青年教师项目申报辅导专题会。通过各类学术交流及项目申报辅导活动,提高了学院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老师们的学术视野得到拓宽,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锻炼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近年来,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全国大学生数智化企业经营沙盘大赛等国家级、省厅级、校级比赛共获奖291项,其中,国家级比赛获奖共计42项;省厅级比赛获奖共计107项。包富华教授带领的学生团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国赛三等奖,实现该项目学校国奖获奖零的突破。学院还通过深化课程和教材改革、搭建“校内实训、校外实践、创新创业、专业竞赛”等“四位一体”实践创新平台,在教学环节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多措并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80%以上。 学生在各类志愿服务中得到锻炼。把志愿服务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学院“臻澄志愿服务队”入选团中央2024年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开展暑期实践活动,服务地方。学院团委注重挖掘人才培养中的红色资源,开展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主题教育活动,获团省委“活力团支部”荣誉称号。 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学院积极为咸阳乃至陕西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高校智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师生积极服务于文化旅游产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社会工作专业师生走进社区,踏实躬身社会实践,为社区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贡献专业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