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巡礼 |计算机学院:编程未来 党建领航 算法优化 党建赋能 网络强国 党建先行 智能时代 党建新篇自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计算机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执行学校党委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学院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以扎实业绩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大局。 一、党建引领打造品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成绩 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计算机学院党委学生第一党支部2022年入选“咸阳师范学院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单位、2023年入选“陕西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单位,并于2020年度、2024年度荣获咸阳师范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 1.1突出亮点 学生第一党支部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制定完善了《计算机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工作制度汇编(试行)》,使基层党组织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支部坚持跟进学习原则,推动“第一议题”制度精准有效,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支部年均召开党员支部大会5次,支委会8次,支部书记上党课2次。支部坚持党员发展标准,严格党员发展程序,落实推优答辩”入党制度,党员组织隶属关系明晰,每年对党员组织关系进行2次集中排查。 1.2具体做法 (一)以一个品牌为中心,激发党建工作活力 计算机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于2022年创建“IT先锋 红心向党”党建品牌,党建品牌包含三个项目。在理论学习部分打造了“思想淬炼”主题,近年来,支部重点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历次来陕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及时制定学习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理论学习交流。在实践活动部分打造了“筑基信仰”主题,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前往校史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等红色革命基地瞻仰革命先烈史迹,培养学生党员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在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部分,设立了“志愿服务”主题,常态化为全校师生提供电脑维修300余次,从实践中锻炼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使学生党员党性素养整体提高。 (二)以两个阵地为堡垒,铸就基层引擎力量 以线下阵地为基础,支部同时重视线上阵地建设,积极探索“互联网+党建”,充分利用”咸师计算机”微信公众号等现代信息化手段,达到党员学习教育管理常态化,制度化。 (三)以三个融合为支撑,实现党建业务促进 计算机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探索打造支部建设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三个融合”机制。近几年,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分别获批学校年度党建专项课题,学生党员参加蓝桥杯等省级比赛、创新创业大赛荣获20余项荣誉,支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获国家级省级校级评奖评优80余人次,覆盖率达到了83%,实现了引导学生党员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亮身份、立标尺、树先锋的作用。 二、科学谋划统筹发展学科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学院的学科特色与优势是立足信息技术,注重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应用研究为着眼点,以服务地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为目标,以软件技术服务及应用为载体,积极对接县域软件需求。学科建设中的教学质量在不断改善和提高,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等人数和层次稳步提升。科研项目申报及学术论文发表、科技成果转化、专利授权和申报新专利等均有所突破。学科平台建设中,我院与咸阳市秦都区共建数字秦都专家工作站,与我省8所高校建立陕西地方高校计算机联盟,以咸阳市计算机学会为依托积极对接咸阳市科协及咸阳市科技局相关工作。 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力争完成师资队伍及科研工作任务。主动联系企业、政府,主动跑项目,发挥专业优势,坚持立足咸阳、服务咸阳的理念,将服务目标转向县域经济。通过深入了解政府需求、制定具体合作计划、寻求外部支持,加大校政合作的力度,争取更多校政合作项目落地。 三、立足专业服务社会科研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 学院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学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教师提供各类培训及学术交流。并积极支持老师出访,培养学术交流能力和洞悉前沿的视野,激发老师们的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 学院通过完善科研激励政策,扩大科研项目申报质量及范围,整合各类资源,做好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校级项目的申报工作,争取在省级及以上项目立项有所突破。依托团队积极开展校地、校政、校校、校企等科研合作,全面提升服务社会竞争力,力争科研经费上一个新台阶。 目前组建的3个科研团队(应用软件技术开发科研团队,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科研团队,嵌入式物联网技术科研团队),根据团队的研究方向和个人科研规划,积极开展学术活动,通过科研团队和传帮带方式,积累科研成果,努力完成高水平论文、著作及授权专利等。从成果转化突破,梳理好现有政策,解读好现有“三项改革”政策,引导教师产出高质量成果,依托团队积极开展校地、校政、校企等科研合作,全面提升服务社会竞争力,在横向项目落地上取得新突破。 四、产教融合立德树人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新突破 学院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作为生命线。近年来学院共获批各级各类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8项,其中2023年获批1项陕西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8项,获批陕西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项,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项,校级项目10余项。自编教材10余部,其中国家级A类出版社出版3部。其中“C++程序设计教程”获得陕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 以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为契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先后组织近年3新近教师参加了“课堂基本功”教学大练兵活动,全体教师参加“实践课”教学大练兵活动。其中5名教师获得校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3等奖,2名教师获得二等奖。2名教师获得“课程思政”大赛二等奖,1名教师获得一等奖。“J2EE软件开发技术”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 通过产教融合,学院与企业、政府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学生专业见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先后与西安蓝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软件人才培养基地,2021年与奇安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网络安全人才育人基地,2022-2024年先后与广州粤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西安略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华清远见西安分公司、咸阳市大数据管理局、咸阳市秦都区大数据管理局、西安蓝鸥向阳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还帮助他们了解行业规范,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学院党委始终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抓紧抓好,注重建好辅导员队伍、班主任队伍、学生干部队伍三支队伍。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把帮助学生树立价值目标、学业目标、职业目标和健康目标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党课、团日活动、班会等多种形式,结合重要活动节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准确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五、引培并重提升能力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发展 学院目前教职工48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实验系列3人,管理人员3人,辅导员4人,教学秘书1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人,副教授17人,讲师15人,助教2人,博士10人。加上队伍中兼职硕士生导师5人。近五年引4名博士,培养1名博士。获批陕西省“巾帼标兵”称号1人,咸阳市“三五人才工程”项目1人,校级中青年拔尖人才1人,青蓝人才2人,青年骨干教师4人,“双师型”教师18人。 学院通过引进青年博士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通过督促我院在读博士尽快毕业、积累教学科研业绩晋升教授职称等方式改善我院教师职称结构。通过引进本领域高层次人才逐步改善我院在省内的影响力。 学院通过师德学习宣传、教研活动、制度建设、师德考评、人文关怀、改善教师工作条件等多种形式,增强教职工潜心从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一支思想过硬、师德高尚、学生喜爱、凝聚力强的教师队伍。全体教师团结奋进,学院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全院上下已经形成了团结务实,真诚奉献的优良作风。 六、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学生管理工作取得新融合 2019年以来,计算机学院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项目36项、省级项目24项,国家级项目6项。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中获得金奖5项,银奖18项,铜奖35项;在2024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校赛中荣获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3项。2019年以来,共有11支团队入驻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在“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14名,优秀奖16名。在2019年咸阳市第三届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2项。2020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西北赛区获得一等奖1项、全国总决赛获得三等奖1项;2021年中国计算机设计大赛西北赛区荣获二等奖 1项、三等奖2项;2023年(第16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西北赛区,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国赛三等奖2项。 丰富校园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以校园文化为平台。每年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新生文化艺术节、迎新年系列活动,并形成“头脑王者”计算机组装大赛、“反诈联盟”网络安全创意大赛、“电竞烽火决战咸师”电子竞技比赛等特色品牌活动。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2021年以来,每年组建校级立项社会实践团队不少于两支,近三年获评校级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团队 3支、先进个人23名。以体育锻炼为依托。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田径运动会、大学生文体节、篮球赛、足球赛、排球赛、羽毛球赛、健康活力大赛、武术套路比赛等各类活动和比赛,学生参与人数 80%以上,多次在全校性比赛获前3 名或组织奖; 学校田径运动会参赛成绩名列前茅,2021至2023年连续三年取得甲组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名,甲组男女团体总分第三名、第二名、第一名的好成绩,2024年取得甲组男子团体总分和甲组男女团体总分第二名。同时还获得田径运动会风采展示优秀组织奖、团体操优秀组织奖、阳光体育运动积分优秀单位等奖项,全院范围内已形成热爱体育运动的新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