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巡礼 |历史文化学院:踔厉奋发启新程 弘扬人文精神 培育时代新人历史文化学院党委自2022年6月成立以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从严治党要求,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学院发展目标,不断强化党建工作,持续赋能学院办学育人特色优势和能力水平,助推学院高质量发展取得成效。2023年学院被评为“优秀奖单位”,2024年学生党支部获评学校优秀党组织,形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青年党建工作体系”的特色党建品牌。 一、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 1.强化思想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学院党委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等各类主题教育,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党员干部坚守的政治信仰。坚持抓好理论学习中心组、师生党员、全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三级学习机制,平均每年组织中心组学习10次以上,全体教职工集中理论学习13次以上,巩固深化了学院师生思政教育,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心。 2.强化组织建设,夯实党建根基。注重抓细抓实党建工作,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院党委班子,完成党支部换届选举,调整充实2个党支部委员。党支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主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规范党员发展,加强党员教育,深入推进党建思政和人才培养相辅相成的育人体系良性发展,不断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积极性;重视方式创新,加强支部共建和党建品牌建设。 3.强化作风建设,优化育人氛围。持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组织党规党纪学习,优化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制定完善学院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各个岗位工作职责、流程和要求。通过创新方式,组织开展教职工师德师风教育,传承学院优秀传统,弘扬良好师德,为培育优秀人才营造良好氛围。 二、强化特色建设,促进内涵发展 1.重视人才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初显成效。学院高度重视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和培育,努力打造师德高尚、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育人热情高的人才队伍。学院聘请著名考古学家、学部委员刘庆柱教授为名誉院长。从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引进优秀博士9人,夯实人才强院根基。学院现有教职工27人,其中专任教师21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7人,博士15人,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形成了高学历年轻化的人才团队。积极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融入行业发展,积极推荐专业教师从事行业实践,不断提高教师能力和服务水平。学院获批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1个(关中地区大遗址预防性保护研究创新团队)。 2.落实主责主业,教育教学体系不断完善。为了做好历史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推动文博专业的高质量发展,落实高校服务地方社会建设的先进理念,学院坚持“协同育人”理念,实行行业导师进课堂,积极探索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历史学聘用中学一线教学名师5人承担学院的师范技能课,有力支撑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训与论文指导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学先后邀请了咸阳市考古研究所、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等地方行业导师参与到专业基础课程《中国考古学通论》、《文物保护概论》等课堂教学中,为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此外,学院还致力于打造丰富的育人实践基地。与咸阳各县中小学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充分合作机制,共建教育实习单位27家,服务历史学教育实践。与咸阳博物院等16家地方文博事业单位签订实践合作协议,打造文博实训平台。重视课程中的实践教学见习,形成中国古代史周秦汉唐历史遗址学术考察、中国近现代红色文化学术考察、大遗址保护规划实习、文物修复技术综合实习等多项实践教学环节。 3.全面落实“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课推行“史料阅读+史料研习+合作讨论”探究性教学,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解读和历史观。在教学数字化建设基础上不断深化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辨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有效落实。常态化开展各类教学创新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将参赛数据列为相关教学类评优评先参考指标。 目前,学院获批省级一流课程《文物学概论》,获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及各类教学改革示范课程等共8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共10项;获校级各类教学创新大赛共8项,并在首届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案例中获奖5项。 4.发挥平台优势,科研成果突出。学院坚持以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为中心,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工作。在秦汉史、考古与文物保护、汉唐帝陵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历史地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省内具有一定的影响。目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4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省级项目5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23篇,其中核心期刊23篇,出版专著8部。获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咸阳师范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项。出版《秦汉研究》20辑,发行至全国30多个省市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办刊质量明显提升,《秦汉研究》入选2022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集刊,学术影响不断扩大。 5.凝练学科方向,优势特色凸显。在新文科理念指引下,紧密围绕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依托古都地域优势,发挥学科积淀,久久为功,形成了秦汉考古、关中帝陵区历史环境变迁、汉唐帝陵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中国史重点学科2021年获得第一轮学科建设优秀学科。新一轮重点学科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建设成果显著,文物专业硕士成为2024年学校申硕学科点并成功获批。 6.发挥优势,服务地方。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服务地方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学院师生参与咸阳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咸阳市地方志编撰工作、咸阳市地名研究工作、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彰显我院校地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的良好态势。 三、坚持立德树人,提升育人质量 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学院学生管理系列规章制度,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用新思想正能量主旋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进党团联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造思想政治引领的工作品牌。学院学生团支部获得“活力团支部”“五四红旗团支部”“精品团日活动”等荣誉称号。 2.营造优良学风氛围。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学风建设方案、各项评优评定办法等文件,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为学风建设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强化“三全育人”,充分发挥学业导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多方作用,在学业帮扶、考研指导、求职规划、创新创业等方面给予专项指导,合力助推求实奋进的学风养成。以纪律意识和学业教育为重点,在第一学期持续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涵盖专业导读、心理健康、校纪校规、理想信念、大学生涯规划等多个主题,帮助新生确立人生航向。抓好典型选树和宣传,组织优秀学子榜样领航分享会、就业先锋榜样故事推送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积极性,营造浓郁学风。 3.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结合学院历史学特色,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手铸青体验”学模范做模范活动、“师范生专业技能大赛—微课堂大赛”等学院特色主题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学院专业方向和特点,设立有渭水华夏汉文化社、秦苑百味史学社特色社团2个学生社团,学院学生参与广泛。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组织学生志愿者深入乡村、学校、社区,结合专业开展志愿服务,形成有组织有制度有成绩的志愿服务队。大学生进杜家堡社区“法制安全知识”宣讲活动收获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其它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曾被二三里、中国青年网、中国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4. 培育学生创新精神。以各类竞赛项目为抓手,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实践平台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更是激发了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院党委鼓励学子积极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师范生技能大赛”等各类比赛,鼓励青年学生敢于立新功,展现新作为。学院形成了以“内部选拔为基础、校内立项为支撑、专家评审为依据、省赛突围为目标”的竞赛工作体系,先后获“田家柄”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陕西省高校师范生教师教育能力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第五届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优秀奖1项。 2023年国家级大创项目立项2项、省级立项3项、校级立项3项,获批咸阳师范学院第十一批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团队(项目)2项,咸阳师范学院第三届“鼎城杯”大赛三等奖1项。 |